教育感悟:教育是一场师生爱的“双向奔赴”,当我们用心去教育孩子,关心他们,陪伴他们,孩子们也会带着他们的爱,向我们奔赴而来。教育的道路上,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手拉手,心连心,共同奔赴美好的未来!
邹海燕,女,中共党员,小学一级教师,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数学教师。如今,她的牵挂却在滚滚长江水中的八卦洲上,那里,有她送教的下坝小学,有她最亲爱的孩子们。
一、心系下坝,接力同事去送教
下坝小学是栖霞区八卦洲上的一所偏远学校,外来务工子女占据绝大多数,2015年,在南京晓庄学院和栖霞区人民政府的合作共建中,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牵手下坝,在学校帮扶成立“行知班”,派优秀教师去交流送教,两年一轮换,跟班教学。交流回来的教师会做一个汇报交流会,她听了同事的故事后,深受感动和鼓舞,毅然报名申请。自己的这个决定,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全力支持,让她后顾无忧,一路前行。
二、走向他们,是她坚定的选择
2020年9月,她来到下坝小学交流,这是一所只有100来个学生的乡村小学。这里的孩子大多是外来务农子女,他们随着种地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来到八卦洲。下坝小学是这些孩子唯一的选择。
接班教学,她想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。家访,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,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使命。
拥挤狭小的屋子、破旧昏暗的房间、简陋陈旧的家具、甚至是地头搭起的棚屋,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令人心生怜爱。
她的眼前时常能清晰的浮现出家长们的朴实善良,以及对老师们完全信任的眼神。一句句“老师啊,她们孩子就交给你啦!”是信任,是期望,更是她坚定信念、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。
走向下坝,走向他们,是她坚定的选择。
三、改变他们,是她重要的责任
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,她发现他们不爱阅读、课间生活单调乏味,甚至没有喜欢的运动。
于是她将家里的图书带来,每天和他们一起阅读;有时累了,就一起用蓝牙音箱听名著、听科普。
他们不爱运动,于是她就带领他们打篮球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、一名女教师,她也只能边向专业的体育老师学习边教他们。从基本的运球动作,到上场打比赛,他们爱上了篮球,爱上了运动,课余生活逐渐丰富起来。
改变他们,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好习惯,尤其是寒暑假期间的生活安排。
寒暑假期间,他们的家长忙于生计,对他们的生活少了约束和引导,对他们的学习也是放任自流。于是,她自制了寒暑假生活记录册,从学习、体育、劳动、阅读多个方面督促他们每天记录自己的完成情况。假期里,她每天坚持在班级群中提醒他们、鼓励他们认真完成,从不间断。
两年来,努力的付出收获了丰硕的成果。孩子们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;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,荣获一二等奖;班级也荣获了栖霞区“先进班集体”称号。
四、他们向她走来,是她最大的收获
不久前发生的一件意外事故,让她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孩子们和家长纯朴的关怀和炙热的爱,这份师生情谊十分难得,但更是难舍。
今年1月,一节平常的活动课上,在与他们打篮球的过程中,她不幸摔倒,导致小腿胫骨骨折,需要入院手术。就在那个晚上,一条条信息、一句句问候,带着他们的爱向她奔赴而来,温暖着她、感动着她。元宵节,他们为她录制了祝福视频,更是让她温暖备至,泪流满面。看着他们熟悉的脸庞,听着他们熟悉的声音,更加坚定了她早日返校的决心。
3月16日,因为疫情,学校停课,学生居家线上学习,她立即主动承担了班级线上教学的工作。4月复课时,腿还没有完全康复,医生建议她再休息一个月,但她坚持要去学校上课。虽然,家距离下坝小学十几公里路程,虽然,腿伤不能开车,她就骑着电动车,坐轮渡,过江去学校上课。尽管这种坚持难免痛苦,甚至有二次受伤的危险,但她义无反顾。这份动力来自于人民教师的职责,动力来自于可爱的孩子们以及那些充满期待的家长。只要是在校园里,在课堂上,在孩子们身边,她就充满激情和力量。
两年的支教交流生活,是一场师生“双向奔赴”的缘分,她爱孩子,孩子们也给了她更多的力量。她会用这份手拉手的爱,心连心的情,和孩子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!